[通識] 文明的進程 小組報告

contents

  1. 1. 主題
    1. 1.1. 「原住民」稱呼為何而來?
    2. 1.2. 文化差異
    3. 1.3. 融入現代社會
    4. 1.4. 保有精神
    5. 1.5. 矛盾所在
  2. 2. 世界原住民
  3. 3. 被消費的文化
    1. 3.1. 文明化造就觀光行為
  4. 4. 反思
  5. 5. 探討
    1. 5.1. 文化模式與人口承載量
    2. 5.2. 看待偏見
    3. 5.3. 文化分工
    4. 5.4. 學校教育
    5. 5.5. 補償條例
    6. 5.6. 生活教育
    7. 5.7. 器具演進

主題

跨國的文明競逐與衝突-原住民的文化問題

報告核心-文明的傲慢

「原住民」稱呼為何而來?

誠心臣服在我太陽帝國之下

正因為我們是侵略者!他們才是 真‧台灣人

AcFun 線上看-《賽德克巴萊》

在評論中大陸人這麼說

  • 「為什麼他們不說國語?」
  • 「一隻豬發生的血案?」
  • 「他們才是真台灣人啊。」

都已經被我們給文明化了

要求弱勢族群做出相同的行為-那就是一種 傲慢

文化差異

漢人文化需要競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競爭,而原住民只要在工作上能夠溫飽就能快樂過活,藉由唱歌舞蹈等表現方式來闡述他們的快樂,及時行樂整是他們的天性,說他們懶惰不上進才是我們的傲慢。相較於競爭,他們是互助合作的生命共同體,在那種生存環境下,農耕、狩獵都要互相幫忙,你說競爭下的快樂帶給多少回饋?

把我的尊嚴還給我!

如何表現自己的英勇事蹟?奮勇殺敵、狩獵得到的 骸骨 作為一個能力階層。即使如此,敬老尊賢是重要的文化,年齡階層而非能力階層。做為一個活在漢人社會的人而言,能力若決定一生,而談快樂?雖然能力不如人,難道就培養不出比自己厲害的人?也許虎媽就是這麼來的。

還敢帶刀 ... 混蛋!

佩刀難道錯了嗎?佩刀是因為生活所需,也是我們地位的象徵。憑什麼要求不能帶刀,那你們帶刀又是什麼意思,相比中古世紀騎士可以制裁的對象,低層社會人們只能對自己以下的對象進行攻擊。

融入現代社會

  • 第一階段-原住民成年人
    從成年人開始步入社會,雖然一開始會接受很殘酷的生活適應,還必須使用 漢姓 ,論名字對自尊的重要性,即使謀求到工作,並且逐漸適應生活所需。(有多少人能失去自己的名字?)
  • 第二階段-孩子教育
    由於長時間活在漢人社會,孩子學習也就必須上小學,然而文化的成長背景不同下,做為父母能教導什麼給孩子?就因為環境不同,知識理解的差異所引來歧視,難道就是錯的嗎?
  • 第三階段-傳統繼承
    村落沒有新血、沒有傳承,不就是鼓勵他們進入漢人社會的原因嗎?

什麼樣背景的人用什麼方式學,不是比較好理解嗎?學習成績不好沒什麼好擔心,只是規格面向不同。不懂不是問題,只是要換的方式。

保有精神

也改變不了這張不被文明認同的臉

我們的信仰、精神,藉由血緣牽連在一起。

巴萬,你的獵場在哪裡?

矛盾所在

  • 用很多補償條款鼓勵原住民進入我們漢人社會,但又希望他們保有他們自己的文化?

鼓勵改變,但卻又希望不變?(你們這群人到底想怎樣!)

  • 武力較強的文明使得我們成功掠奪這塊土地,而這種文明真的是文明嗎?難道不就是個野蠻人?
  • 想想印地安原住民的文化,真的是所謂低於來自被歐洲驅逐的人們所擁有的嗎?
  • 如果你們所說小七是文明的象徵?想要成為你們所說的文明文化有錯嗎?

反問小朋友:「沒有漢堡和薯條,你們都吃什麼?」小朋友答說,就吃海裡抓的九孔和龍蝦。

  • 文章中見到蘭嶼小孩吃山珍海味,那豈不是反了?依照生活的飲食水準,到底是誰過得奢侈?

世界原住民

當年英國統治的殖民地眾多,要不是他們可以退回祖國,那群人也是相當龐大的原住民。然而我們仗著人數眾多,無法退出的處境,厚臉皮地活在這片土地。不是中國對待少數民族的方式,他們在同一個文化脈絡下分支成長,即使不能理解,也能知道自己是同一脈人,已經磨得相當長久的時間。

縱使看著別國對待本國原住民的方式,例如:規劃保護區、歸還土地… 等,同時也表明了曾經使用過的暴力,他們的處境與我們台灣不同,他們有原本的家可以回,而我們必須對抗其他國家的勢力,必須與原住民站在同一條船上,也許對待他們的方式相比別國來說殘酷,一旦我們的立場被別國 (如中國,他們又會怎麼對待原住民?) 取代,那到底是誰殘酷?

被消費的文化

文明化造就觀光行為

觀光是大多數人的娛樂,也因此造就服務業的產生。談談服務業與文明化的關係

這個新的公民身分的尊貴性,首先意味著華人社會本來以長幼輩分及遠近
親疏為基礎的傳統人際關係階序必須被鬆動,好讓尊貴的自豪自信得以越過這
些差異位置所包含的舉止規範和情感限制,而成為所有主體都可以近用的現代
情感特質。在這方面,第一個重要的結構性發展就是台灣產業結構劇變後的服
務業人際互動模式,以及隨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的互動消費實踐,它們都
使得新規訓不再只是外加的強制和要求,而得以徹底融入主體的生活活動與內
在自我情感。

這深入探討可能要問一下何春蕤老師,總之身處服務業的情感,肯定是原住民們所無法理解的,一開始覺得他們好客,不知不覺地商業化他們,直到他們的好心被利用,才逐漸地被厭惡。

反思

當我們對外說出「我們台灣人」到底是指那些人?是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那接下來的話就是共同意識嗎?正因為要對外證明我們是個國,才急切地想要讓所有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至少有一個共同意志?

我們用更殘酷的方式生存,剝奪那些活在幕後的人的生存條件與資源,真的有比原住民文明嗎?追求文明結果,竟是雙面刃?

探討

在各國文化的核心目標不同時,它們對待原住民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到底是給予相同地位?還是給予空間適性發展?我想這牽涉到-到底有沒有必要活在「社會」牢籠,他們明明不用看處在強勢文化人們的臉色,自給自足活得很好,為何他們要踏入我們的文化?

也許以前原住民的人數與文化有關係,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原本的文化,背負著必須學習更多文化知識的壓力。這種不對稱的學習,真的造就我們欺壓原住民了嗎?

文化模式與人口承載量

造成必要的出走的主因。根據人口普查統計,至今原住民已經從日治時代的七萬多人暴增到五十多萬人,它們的生活習性支撐這麼多人嗎?

看待偏見

偏見有時也是一種讚美 。即使是你所認為不文明的舉動,不就是正因為做了你做不到的事情?

文化分工

唱歌、表演真的是唯一生存之道?原住民未來若要發展特色,難道唱歌表演就是唯一了嗎?在很多原住民歌手的興起下,就只能朝著同一個方向嗎?

學校教育

窮鄉僻壤的村落,書上這麼多內容壓根沒見過,為何而學?遵守什麼規矩?

補償條例

一個跨世代的心態,但要知道強勢文化下也有弱勢成員,而生存的價值是因為他們的需求而存在,有時給予環境正表示處於文明的鑑賞期。

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人走得出去,也一定會有人走不出去,為了 部落 而走的民族精神?

器具演進

從人工到電動-難道有人畫畫一開始就學電繪嗎?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會電腦打字就不會寫字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