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 文明的進程 小組報告 2

文明競逐與衝突-原住民的文化問題

悠久文明-原住民文化

  • 約 15000 年以前移入台灣
  • 南島語系、祖靈信仰
  • 文化特色:屋架構築、火耕、黥面、輪舞…等
  • 音樂、工藝與神話文學
  • 各族各部落間有不同的祭典文化

根據以前讀的歷史,台灣目前出土最古老的是長濱文化,時間至少在 15000 年前。而產出的古物到底能不能證明是否是原住民的祖先?雖然在文化特質上相當相似,即便如此,能說明的是有密切關聯。

南島語族的語言高達 1200 種,相比漢語、英語可說是毫不遜色,可以說是雄霸海洋的偉大民族。其文化特色有屋架構築,常聽到的有石板屋、以竹、茅草、檜木搭建半穴居,火耕,在生活習慣上都是依靠大自然所擁有的。

  • 清領時期:
  • 封山:土牛番界
  • 開山撫番:破庄滅族、喪身滅社
  • 日治時期:
  • 理蕃:政壓、同化、皇民化

從清領時期開始,密切地接觸外來的文化與新住民。分別在清領時期有所謂的封山,避免原住民和漢人之間的衝突,或者是作為怕漢人與原住民相結反清。

而到清領後期,開山撫番主要為開闢道路,積極地經營與原住民之間的關係。其中當時最有名的是開拓的道路-八通關古道。而在隨後的日治時期也受到所謂的理番,也就是霧社事件發生的時機點,關於細節可以在電影賽德克拉萊中看到。

  • 國民政府~
    認為「 山地同胞 」遲早會被同化為與一般的漢人無異,當時並不認為原住民是個問題。如果是種不正視其存在,落入一種傲慢態度。
    • 「民族自決」
      人民可以自由決定他們的政治地位,並自由謀求他們的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對於 現代國際體系 中,處理原住民事務的原則。
    • 「原住民族基本法」
      為保障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促進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 落實不佳
    • 「原住民族政策白皮書」
      民國 99 年擬定, 更凸顯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差異

在國民政府遷台後,民生問題就越來越受到漢人所掌管。

一開始認為 山地同胞 ,光是這一 同胞 一詞就帶有一點點的認同感,即使原住民不這麼認為,所以並不認為原住民是個問題。這表示著什麼?如果是種不正視其存在,落入一種傲慢態度是有可能的,而不去認為是問題,也帶有一點多元文化的精神。

民族自決 一詞出現後,對於現代的國際體系中,民族自決對於處理原住民事務的原則,政府也依序做了幾項政策。其中「原住民族基本法」為保障原住民族基本權利,促進原住民族生存發展,建立共存共榮之族群關係。雖然基本法定義的早,但是實施上仍然沒有執行力。

而隨後在 99 年擬定「原住民族政策白皮書」,更加地區分了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差異,也有人說擴大 漢人沙文主義 的優越意識。

為什麼這一段時間會開始注意到原住民?甚至還分給它們原住民身分?其一,為了顯示出自己國家的文明,按照民族自決的原則實施政策,其二,更可以做為執政者的政見,這一無傷大雅的政策,不就是撥點尊重認同給他們,就能討好他們,更能獲得大量的支持。這也是一種 操弄手法 ,正如同支持同志婚姻於美國,可以作為一個文明的現象。

做一點不同的舉動,就覺得文明就可以顯得更高尚。

文明衝突-蘭嶼的小七決策

  • 漢人身分-劉克襄說道
    「慎思啊!小七,別繼核廢料後,又成為漢人帶給蘭嶼的另一個惡靈!」認為小七進來勢必以物質思維、貨幣數據,取代傳統以物分享、回饋與共勞的社會結構。
  • 在「了解對方」之後,才能共同決定別人的前途,但網路自由、資訊豐富不足作為「了解對方」

小七便利商店在蘭嶼開店的時候,引起相當多的討論,其實小七一開始也不是漢人社會中的一部分,歷經好幾年的虧損才發展到現在的受人歡迎,一開始不被看好的 7-11 引入台灣,正好比討論 7-11 是否引入蘭嶼。

在這場討論中,主要由漢人身分的專家 ? 與當地人相互對話,其中以漢人身分的劉克襄為例

劉克襄:「蘭嶼和其他離島差異甚大,它並不屬於漢人社會。反而擁有一個獨特的海洋生活體系,自成複雜的生態生命觀,以及豐厚的自然知識庫。當其菲律賓的近親大量流失舊有智慧時,他們仍完整保留,足堪為世界罕見的文化遺產。可它又是如此地脆弱,如其地理位置,被台灣緊緊宰治著命運。假如小七進駐了,一定很快就會擊跨所有雜貨舖,讓它們大量消失。小七能像達悟人經營的雜貨舖那樣可以賖賬?小七的門口可以賣飛魚乾?小七會讓自己做為交換村民生活資訊的平台?小七能以企業公益的身份,融入達悟族文化?」

不屬於漢人社會又能表示什麼,罕見的文化遺產總是這麼脆弱嗎?自認漢人文化內的產物一定會取代他們原有的文化,不就是一種自視甚高的態度?以為自己所處的文明,一定可以勝過於蘭嶼文化。害怕這罕見文化遺產的消失,卻也認為自己的文化甚高,保留這文化的意義不就是做給別人看嗎?過度「替別人著想」的行為,好比要特別做出與別人不同的行為,強調自己的 階級 比較高。

過度!就是!多管閒事!

難道,漢人的眼中的蘭嶼只有碧海藍天、獨木舟的美麗風景才算是蘭嶼?而 7-11 在蘭嶼開設就這麼不堪入目嗎?

外來人希望遠離都市叢林,來蘭嶼看到的是一派天然不受現代文明汙染的淨土,但蘭嶼人本身是不是覺得有家便利商店會方便許多呢?究竟這塊海天淨土是為都市人凍結的擺飾,還是當地人必須俯仰其間的生活空間?

本島也有很多台灣美景,也在周圍建設不少旅宿啊,針對蘭嶼就不予許這樣。對蘭嶼的不信任感,是認為他們沒辦法處理這樣的文明不是,又是在強調自己有多文明了。

助教: 把大自然跟鄉土美化,「從開元港往北,沿環島公路接近朗島村時,海邊出現一間白浪板屋的雜貨舖,叫達悟超商。超商前設有一蘭嶼傳統涼亭,四五個部落的女人坐在上面吹風聊天。」然而這種美化也是不切實際的,因為他無視了當地的困苦與基本建設的匱乏。

題外話:我們可以從資訊中認識他們蘭嶼人,他們也能藉由 7-11 了解外界所有的文化資訊不是嗎 (蘭嶼小孩想吃薯條,卻不知其何物)?蘭嶼目前真的有小七,也在前一陣子九月多時,遇到鳳凰颱風,甚至便利商店的貨架被一掃而空。

  • 「一定要把我們當作稀有動物觀賞嗎?」
    文明的傲慢 ?價值不由外地人決定。
  • 關於擔憂的文化困境
    蘭嶼人表示「長久文化習慣難道經不起外來入侵?如果真經不起,可見也沒多大特色。」
  • 比起核廢料場,小七來得有誠意,何時何地到來都有說明。只有小七有文化考量,放置核廢料造成的利益關係要從何談起,決策來源仍屬於佔有多數的文化。

上山種芋頭、出海捉飛魚,這些都是蘭嶼雅美人長久以來的生活秩序。

蘭嶼小孩過得每天吃山珍海味的日子,文化習慣相當長久,有脆弱到無法自己解決外來的入侵嗎?
在蘭嶼人口中道出「一定要把我們當作稀有動物觀賞嗎?」看出,漢人的專家們不斷地評估與討論,這外界的聲音已經讓他們覺得他們成為稀有動物的存在。

這不就是傲慢嗎?要求別的文明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擁有什麼樣的資源 …蘭嶼人當然要小心謹慎,找出最有利於自己的生存策略,但把他們想得這麼弱,其實也是一種漢人中心的自我膨脹。

總之,是否會造成困境,還是蘭嶼人最清楚。歡不歡迎「小七」的問題,留給當地人來評論吧!

小七登陸蘭嶼雖然只為當地帶來 12 個職員的工作機會,但比起台電核廢料場,至少明明白白告訴社會:「8月8日準時開幕」,不會掛羊頭賣狗肉,硬是將核廢料場扯成魚罐頭工廠。1 萬家小七對蘭嶼的傷害,也比不上一個核廢料廠。

因一個小七引起的討論比不上過往的核廢料廠,這利益之間到底要怎麼批判,原來他們的特色價值的利益必須要因為漢人而存在?放置核廢料的利益關係又要從何談起?不正也是原住民才 50 多萬人,佔多數的漢人政府的決策,有如大我天朝般,接受恩賜吧!

說台灣多元文化,並不代表多元文化的精神在於必須要有多區隔,這區隔更顯示階級高下之分,掩飾主流文化的支配現象而已!

  • 文化入侵、破壞早已不是第一例,民宿增加、核廢料、台東農會超市 … 等,那些有造成破壞的部分,最清楚的還是當地人。
  • 漢人身分-劉克襄
    「我是為你好」論證下提供單方面意見
  • 在這事件,可以提供意見,但絕非價值的指導者。

其實台東農會超市早就進軍蘭嶼了,但至今並沒有破壞達悟族的飛魚季,或是拼板舟文化,傳統文化顯然並不會因為便利超商或超市而受到影響。

「有空調又明亮的便利商店開在陳舊灰暗的雜貨店附近,搶走客人」這個畫面對於身為現任都市人的我們來說,實在是太具體、太吸睛。作為「文化破壞」的亮點,它可能讓我們難以察覺蘭嶼文化改變的其他面相。

一位達悟大哥說:「其實最大的破壞,當觀光客大批湧入的時候,就是一種破壞了。」

在這事件,可以提供意見,但絕非價值的指導者。「我是為你好」論證,是基於對方的福祉出發,為對方指出該走的方向。在於萬一對方表示異議,論者會如何回應。

文化交流-豐年祭典的尊重

  • 阿美族豐年祭有 文化傳承 的功能,同時作為感謝上蒼保佑風調雨順,感念祖靈庇護,代表尊老敬祖 族性
  • 部落的祭典有其莊嚴與神聖性,並非官方觀光、酬庸的商品,這並非 文化交流 的本意。
  • 「有意想參訪的朋友,帶著尊重的心,我們很歡迎,帶著 高姿態 的心,獵刀很快會吻你的脖子。」- 「豐年祭不是給觀光客看」 張震嶽發言延燒 

觀光客進入部落參觀慶典時要尊重現場的指導,不要干擾和破壞,應該秉持尊重的態度,部落的祭典不是活動,有其莊嚴和神聖性,觀光客不要因為要拍照而影響祭典進行;可以將祭典和活動分開,讓遊客可以參加活動,但是原住民也可以保有祭典的原貌,不受干擾。

大張旗鼓地為各縣市原住民宣傳他們的活動,活動與祭典之間界線越來越模糊,本意也越來越偏離。記住的是祭典並非官方觀光、酬庸的商品,這並非文化交流的本意!

在花蓮,近幾年興起的後山王東崑萁,為花蓮縣帶來龐大的觀光財。舉辦一系列的活動,展現花蓮縣特色,也因此在舉辦各種活動中給予金錢上的補助。

當然原住民活動是不可缺的一角,辦任何活動都有錢賺,甚至每一次辦活動非得要召喚外地族人回來不可,在用金錢補助活動上,是否呈現漢人認為原住民的豐年祭文化具有投資價值,是一個不錯的消費商品,花點錢,就能帶來更多的周邊利益。

他們的特色,被用「多元文化」的藉口,放置在觀光業的一環中,更是剝奪他們對自我祭典的掌握權,難道必須要因為一張海報上的活動時間而運行傳統祭典?

在某一次的活動中,不小心越界,產生出 要求舉辦祭典­的阿美族青年交互蹲跳 的荒唐行為,原住民祭典一直以來都只有年長者可以命令年輕人,沒有權力地位的身分概念,身為協辦的政府,也不能隨意地命令它們。

其實這種荒唐事情不只一例,曾經也舉辦花蓮原住民族聯合豐年祭,以文化交流的本意,召集來自大陸許多少數民族進行交流,結果大陸少路民族卻占了大多數的表演行程,中間還有特地安排 “縣長進場”,大約 10 來分鐘,難不成「縣長爬進場?」網友如此戲稱,這時間堪比一個表演節目。

當然這樣想有點對這件事情全方面的恐懼,文化交流只是按著流程跑這麼簡單?活動契機也許不錯,但是彈性限制仍有待考量。

情感受限-布農族打耳祭

  • 打耳祭從早期獵鹿、山豬,因獵物減少而以抓豬增加祭典娛樂,祭典對於他們具有團結精神的教育意義。
  • 外人情感門檻限縮下 ,原住民行為受到外部約束。
  • 立法院要求取消抓豬比賽,否則砍原民會預算,往後射耳祭活動也不予補助。「射耳祭禁抓豬 布農族抗議」

布農族早期與山林為伍,是最懂得環保及愛護動物的民族。因獵物減少而以抓豬增加祭典娛樂,其實他們一開始的活動並不是抓豬,而是真的拿弓箭射獵物的耳朵。

抓豬競賽有一定規則,一個村落抓一頭豬,時間最短的優勝,裁判看過後,這頭豬就可以扛回各部落與村民共享。抓豬不僅在訓練年輕人抓豬技巧,更重要的是傳承團結和分享的文化。

只因為政府無法看它們做出這樣野蠻的行為,就這麼限制它們。看不下去的情感,也正表示外人情感門檻限縮下,原住民連帶地受到牽連。以 Elias 的話來說而言,這種看到別人做出的行為,心中會感到難堪,用嬌貴引起的「不舒服感」,因為台灣各個角落發出「感到不舒服」,所以它們就野蠻、不文明了嗎?

當然並不是,這種極端的情感驗證了強烈追求自己階級的優越性!

  • 原住民抓豬活動、漢人供神豬,為何單獨原住民抓豬受到限制?習慣幕後隔絕的漢人文化。
    *「我們原住民的祭典不該被保留,很野蠻?那你們供神豬的就是文化?豬塞餵成那樣然後殺了供祭所以是高尚的哦?」-「射耳祭抓豬比賽被禁 紀曉君:你們的供神豬就是文化?」
  • 原住民出國表演,會被稱作 台灣之光 ;但想維護傳統儀式時,卻被指成是 野蠻 的行為。

原住民抓豬活動、漢人供神豬,為何單獨原住民抓豬受到限制?習慣幕後隔絕的漢人文化。漢人特地把打耳祭的抓豬活動拿來說嘴,就是故意挑剔的行為!

紀曉君在臉書砲轟:「我們原住民的祭典不該被保留,很野蠻?那你們供神豬的就是文化?豬塞餵成那樣然後殺了供祭所以是高尚的哦?」到底是做出別的文明所期盼的行為?還是遵循自我文明的規則發展下來?身為一個文明成長下的人,要求別的文明長成什麼樣子就是一種傲慢!

近乎病態的愛護動物 是否是崇洋媚外、為了向西方世界 (ex. 綠色和平組織) 表示我們跟他們站在同一陣線、跟他們同樣等級,而產生之好似討好、尊崇國際制度的行動,為了表示我們與西方世界一樣進步文明而寧願拋棄自己的傳統也要高規格要求 愛護動物

助教: 這些傳統慶典不再具有原住民社會連繫感情與文化傳承的意義,而變成可以被漢人社會消費的商品,當這個「豐年祭」或「射耳祭」的商品形象因為「過度野蠻、血腥」,不符合漢人的文明價值(也就是失去賣相,沒辦法被消費時)我們就不再講「尊重原住民的多元文化」,而是要他們「取消抓豬比賽」。

其他地區的原住民

  • 不同地區的原住民與其處境發展
    • 日本北海道愛奴人 (Ainu)
    • 美洲印第安人
    • 澳洲土著-失竊的一代 (Stolen Generations)
    • 紐西蘭毛利人

在各國也都有原住民的存在,即使是民族精神很強烈的日本人,也存在北海道的愛奴人,直到 1986 年前都否認他們的存在。藉由很多電影宣傳、強勢文明的歷史經歷,我們也才知道有美洲印第安人(分支馬雅、阿茲特克、印加文明)、澳洲土著、紐西蘭毛利人 … 等。到底怎麼樣才算是原住民?有人認為具有演化化石才算是原住民,那事實上很多文明化石存證相當困難,這樣就稱不上原住民了?

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愛奴人

  • 日本北海道與俄羅斯境內皆存在
  • 1869 年 (明治天皇) 「蝦夷地」更名「北海道」
  • 1899 年「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制度化歧視
  • 1992 年 12 月聯合國集會
    日本政府:「享有自己的文化,實踐自己的宗教,以及使用自己的語言是被我國憲法所保障的每個人的權利。但在聯合國《人權規約》中規定意義的少數民族,在我國不存在。」
  • 2008 年正式被列為日本原住民族

1869 年,愛奴人居住地被正式納入日本的行政範圍,同時被命名為習慣的「北海道」,被政府沒收的土地成了新住民的居地,逐漸地外來人口增加,使得愛奴人真的變成 “少數民族”。

隔了 30 年後,才制定對於它們的保護法,也與之前講的類似,制訂保護法等同於凸顯彼此之間的差異,是一種制度化歧視。再隔 100 年後,愛奴人在聯合國集會發表演說,要求制訂新法,但日本政府卻採用 “我國憲法” 保障每個人的權利回絕,「我國」這一詞對於少數民族存在嗎?真的是同一國嗎?「我國」這一詞呈現甚麼樣的態度?

再中間過程中,日本政府雖然修訂保護法,但是落實情況並不理想,日本長時間以「單一民族國家」的姿態現身,純粹也許很重要,更是一個進步的文明象徵。在近 2008 年,才正式將愛奴人為「日本原住民族」任何人權保護、社會地位、民族文化等內容才受到保障。

仔細想想,我們漢人對於台灣原住民的接觸與認知還不算晚。

其他地區的原住民-澳洲土著

  • 「失竊的一代 (Stolen Generations) 」
  • 1909 年至 1969 年年間(部份地方持續至 1970 年代)實行之「同化政策」長達 60 年。
  • 兒童被永久性地帶往白人家庭或政府機構「白化」自身語言和文化被剝奪。
  • 1997 年總理 約翰‧霍華德 (John Winston Howard):「這是上一代政府的錯」
  • 2008 年 2 月 13 日,總理 陸克文(Kevin Michael Rudd) 在澳洲國會上正式道歉,承諾改善原住民 生活水平 ,提高 識字率 、平均壽命 … 等。

而澳洲土著的情況也類似,長達 60 年的同化政策,認為他們「低賤無知」及「將會消失」,必須同化,將原住民兒童永久性帶到白人家庭下照顧,迫使它們忘記原本的語言與文化。到了 1997 年時,以「這是上一代政府的錯」為理由拒絕道歉,再隔 10 年,才正式向原住民道歉。並且承諾改善當今原住民的 生活水平

所謂的 生活水平 又是用什麼方式?從發言的原文中看到,任何在政府機構、兒童照料的資源的提升,真的是得以求償了嗎?這一點值得省思。原住民有要求 平等 嗎?而平等的方式是用補償與另一個文明站在同一起點?

結語

  • 「原住民的問題其實是 新住民 的問題」
  • 「當沒有原住民問題時,就是沒原住民詞的時候」

「原住民的問題其實是新住民的問題」也許只是先來後到的概念,但也絕非這麼簡單,之前海協會長來台參訪時,說「中華民族同根」,原住民鬧出一句話「我們是南島語系的,誰跟你中華民族同一根,我這根跟你那根又不一樣!亂扯!」不同根的幽默言論。新住民相較於原住民晚到,因為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必須用原住民、新住民區隔開來,為什麼要區隔?一種認同感的需要,但這種差異性不應講究高下之分,也不該視為一個問題。

當初國民政府對山地同胞的「不視為問題所在」,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不視為問題,並作為公民的一份子,相互協調之間的關係、經濟、資源分配。但現實中是很難達成的目標,假使一個人具有多重身分、國籍時,這顯然會有些問題,認同感應放置哪一方?即使只有單一身分的原住民,彼此之間仍有地位之差等差異,而受到不同的對待。

當我們不去討論原住民問題時,回過頭來看的就是彼此之間的階級、其他差異問題,當遇到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時,很容易將破碎細小的差異忽略而靠攏在一起,反之當問題消失時,則因之前的靠攏引起衝突,因衝突而分化。因果關係難分難解。

報告心得

公平、正義、資本、中國

箱子

箱子

這次報告的困難度之高,感謝陳思瑀助教的指導。這份報告在兩三度討論完全被推翻重來,其一論點的背景知識不足,其二缺少足夠的批判立論,其三論點偏頗不全。本組沒有此類型的專業,以多數理工人,使用習慣的二分法在此報告相當危險。

無論如何,這篇報告應照著 Huntington 和 Elias 的論調下去觀察較為妥當。不乏會缺少多方的歷史評論,而從現代批評的歷史逆推。最後淪為心得報告。

如果單純拿別人的資料來報告,缺少自我的評論或獨特的闡述觀點,這隨處可得的資料,也不用上台報告。

日劇破案天才切利略-「事出必有因」,正是面對自己不熟識的事物時,採用的第一態度,當然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所產生的評論只好先往內心世界藏了。

中間還有談到人情網路的重要性,看人臉色的內心世界的建造,比起一學期的通識小組報告,顧及四年的人情網路的系上活動更為重要不是。而且,要求不同系的同學一起來做報告,這種要求別的文明做出我們文明所期盼的行為,就是一種傲慢。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11

主題-攻擊欲的轉變

不知何時開始,人們對於暴力行為開始無法容忍,逐漸地喪失對於暴力的經驗。曾經也打過架,恨不得把對方殺了,即使捶得再大力也弄不出傷口來,也許被馴化的怒火無法傷害任何人,只剩下精神上的威嚇。拿刀殺人的場景不是在電視情節中,就只能在夢裡、幻想裡去想這些。

同類相互攻擊在大自然中常見不過的事,為什麼在人類身上卻逐漸消失?沒錯!因為我們有穿越好幾世代的外部記憶體-文化。

攻擊欲

曾經的人們為了生活,長久時間的定居,明天在哪都不曉得。只要一戰爭,贏了高興,輸了什麼都沒,生命就是這麼地短暫,中古世紀曾有一段話「看見死亡才能安心、吃得好、睡得好」那是在什麼樣的生存條件下,活著不是殺死對方,又是被殺、被壓迫的日子。面對死亡才能安心,這才是真正的活著!「 未知死,焉知生 」古人說得有道理。

為什麼至今仍有黑道白道之分?當白道無法解決的事情,黑道顯得更有威震力,看看「日本黑道山口組」在許多電影情節中,黑道的存在反而凸顯了到底是傾聽社會聲音做事?還是聽從自己的本能。社會給予的牢籠,促使我們不做暴力的行為,隱藏自己的情感,然而這些情感去哪了?

沒有暴力的行為,如何表示自己的不滿?敵意?產生出的無力感、關係冷漠、義憤,用另外一種方式宣洩自己的攻擊欲,「 如果這些世界不接受我,那就摧毀這個世界吧! 」沒了直來直往的暴力世界,卻產生出兩個極端的世界,被壓抑著暴力的人們何時會爆發呢?

殘暴的必要性-對敵人寬厚,就是壯大對方,未來必有危害,「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不殺行嗎?用仁慈看那個世界,你就是找死!然而現今的攻擊欲,單純的攻擊欲也傷不了任何人,用武器所需要的技術越來越高,沒有技術也殺不死人,這片高牆越來越高厚呢。

陽剛

起初所謂的陽剛只得是什麼?不正是那殘暴的事實嗎?現今看看那些陽剛的定義,早已經被陰柔化,受到捧吹的帥哥又是在古時的男人嗎?追求性別平等的代價,造成暴力的消失,如果還要展現自己的暴力,只能迂迴表達自己那一身的肌肉。

行刑

既然沒法殺人,公開行刑正是大眾娛樂,一個人被處刑,整座城市的人都在看,這是為什麼?在電影情節中,殺人的血腥畫面是否令人振奮?追求安心才是本能!

現在有很多不殺人的行刑,例如剝奪尊嚴,相當於利用羞恥感、價值觀的攻擊,文化的禁忌-身體的隱蔽性,這還不讓人精神崩潰嗎?讓一個人不成人形的方式很多,精神是如此地脆弱。

死亡

過去人們很難活長,活到三、四十歲就算有幸,也因為戰爭死亡相當常見,如果人們對死亡感到悲傷,豈不是沒辦法過生活?整年都要哭天喊地的,你能說他們無情嗎?不行,他們本應該這麼做,否則沒辦法前進。

古人很容易 認命 ,對於前途未卜的不安,明天還能活著嗎?戰爭就在那麼一夕之間開打,生計被土地綁著,想走也走不了。有一夜沒一夜的的恐懼,「 今宵有酒今宵醉 」死了就什麼都沒了,為何不現在享用?總是 盤算未來 ,那是你們現代人的奢侈。

血濃於水,資產階級興起後,家族之間的私鬥相當常見,衝突一來,不少家族因此滅絕。信得過的人只有血緣關係的人,不要說為何當官的都想找自己人,找不同處境的人,不怕在背後被人捅一刀嗎?(不論豬隊友)

活在當下,並非沒有遠見、逃避現實 ,誰知道明天在哪?那等絕望,你還有盤算未來的本錢嗎?

剝奪

如何表示對別人的不滿?當下只剩下視覺的攻擊,作為一個活在現代的人,動手動腳就已經輸一半,觸覺已被作為侵略他人身體的領域,嗅覺則不能作為認識人的方法 (因為那如野獸一樣)。

視覺已成為唯一攻擊欲的發揮。觀賞球類運動也是如此,作為球迷欣賞支持的隊伍侵略,但自己除了看,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一旦做了就是不文明的舉動。

暴力遊戲會使得人暴力嗎?愚蠢的人們啊,在怎麼轉換情感,也不可能百分百的宣洩。

魅力化

論吸血鬼、狼人的暴力魅力化,腐女們準備好了嗎?

以下開放暴動。本文 … 略。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小組報告

主題

跨國的文明競逐與衝突-原住民的文化問題

報告核心-文明的傲慢

「原住民」稱呼為何而來?

誠心臣服在我太陽帝國之下

正因為我們是侵略者!他們才是 真‧台灣人

AcFun 線上看-《賽德克巴萊》

在評論中大陸人這麼說

  • 「為什麼他們不說國語?」
  • 「一隻豬發生的血案?」
  • 「他們才是真台灣人啊。」

都已經被我們給文明化了

要求弱勢族群做出相同的行為-那就是一種 傲慢

文化差異

漢人文化需要競爭,做任何事情都需要競爭,而原住民只要在工作上能夠溫飽就能快樂過活,藉由唱歌舞蹈等表現方式來闡述他們的快樂,及時行樂整是他們的天性,說他們懶惰不上進才是我們的傲慢。相較於競爭,他們是互助合作的生命共同體,在那種生存環境下,農耕、狩獵都要互相幫忙,你說競爭下的快樂帶給多少回饋?

把我的尊嚴還給我!

如何表現自己的英勇事蹟?奮勇殺敵、狩獵得到的 骸骨 作為一個能力階層。即使如此,敬老尊賢是重要的文化,年齡階層而非能力階層。做為一個活在漢人社會的人而言,能力若決定一生,而談快樂?雖然能力不如人,難道就培養不出比自己厲害的人?也許虎媽就是這麼來的。

還敢帶刀 ... 混蛋!

佩刀難道錯了嗎?佩刀是因為生活所需,也是我們地位的象徵。憑什麼要求不能帶刀,那你們帶刀又是什麼意思,相比中古世紀騎士可以制裁的對象,低層社會人們只能對自己以下的對象進行攻擊。

融入現代社會

  • 第一階段-原住民成年人
    從成年人開始步入社會,雖然一開始會接受很殘酷的生活適應,還必須使用 漢姓 ,論名字對自尊的重要性,即使謀求到工作,並且逐漸適應生活所需。(有多少人能失去自己的名字?)
  • 第二階段-孩子教育
    由於長時間活在漢人社會,孩子學習也就必須上小學,然而文化的成長背景不同下,做為父母能教導什麼給孩子?就因為環境不同,知識理解的差異所引來歧視,難道就是錯的嗎?
  • 第三階段-傳統繼承
    村落沒有新血、沒有傳承,不就是鼓勵他們進入漢人社會的原因嗎?

什麼樣背景的人用什麼方式學,不是比較好理解嗎?學習成績不好沒什麼好擔心,只是規格面向不同。不懂不是問題,只是要換的方式。

保有精神

也改變不了這張不被文明認同的臉

我們的信仰、精神,藉由血緣牽連在一起。

巴萬,你的獵場在哪裡?

矛盾所在

  • 用很多補償條款鼓勵原住民進入我們漢人社會,但又希望他們保有他們自己的文化?

鼓勵改變,但卻又希望不變?(你們這群人到底想怎樣!)

  • 武力較強的文明使得我們成功掠奪這塊土地,而這種文明真的是文明嗎?難道不就是個野蠻人?
  • 想想印地安原住民的文化,真的是所謂低於來自被歐洲驅逐的人們所擁有的嗎?
  • 如果你們所說小七是文明的象徵?想要成為你們所說的文明文化有錯嗎?

反問小朋友:「沒有漢堡和薯條,你們都吃什麼?」小朋友答說,就吃海裡抓的九孔和龍蝦。

  • 文章中見到蘭嶼小孩吃山珍海味,那豈不是反了?依照生活的飲食水準,到底是誰過得奢侈?

世界原住民

當年英國統治的殖民地眾多,要不是他們可以退回祖國,那群人也是相當龐大的原住民。然而我們仗著人數眾多,無法退出的處境,厚臉皮地活在這片土地。不是中國對待少數民族的方式,他們在同一個文化脈絡下分支成長,即使不能理解,也能知道自己是同一脈人,已經磨得相當長久的時間。

縱使看著別國對待本國原住民的方式,例如:規劃保護區、歸還土地… 等,同時也表明了曾經使用過的暴力,他們的處境與我們台灣不同,他們有原本的家可以回,而我們必須對抗其他國家的勢力,必須與原住民站在同一條船上,也許對待他們的方式相比別國來說殘酷,一旦我們的立場被別國 (如中國,他們又會怎麼對待原住民?) 取代,那到底是誰殘酷?

被消費的文化

文明化造就觀光行為

觀光是大多數人的娛樂,也因此造就服務業的產生。談談服務業與文明化的關係

這個新的公民身分的尊貴性,首先意味著華人社會本來以長幼輩分及遠近
親疏為基礎的傳統人際關係階序必須被鬆動,好讓尊貴的自豪自信得以越過這
些差異位置所包含的舉止規範和情感限制,而成為所有主體都可以近用的現代
情感特質。在這方面,第一個重要的結構性發展就是台灣產業結構劇變後的服
務業人際互動模式,以及隨之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重複的互動消費實踐,它們都
使得新規訓不再只是外加的強制和要求,而得以徹底融入主體的生活活動與內
在自我情感。

這深入探討可能要問一下何春蕤老師,總之身處服務業的情感,肯定是原住民們所無法理解的,一開始覺得他們好客,不知不覺地商業化他們,直到他們的好心被利用,才逐漸地被厭惡。

反思

當我們對外說出「我們台灣人」到底是指那些人?是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人?那接下來的話就是共同意識嗎?正因為要對外證明我們是個國,才急切地想要讓所有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至少有一個共同意志?

我們用更殘酷的方式生存,剝奪那些活在幕後的人的生存條件與資源,真的有比原住民文明嗎?追求文明結果,竟是雙面刃?

探討

在各國文化的核心目標不同時,它們對待原住民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到底是給予相同地位?還是給予空間適性發展?我想這牽涉到-到底有沒有必要活在「社會」牢籠,他們明明不用看處在強勢文化人們的臉色,自給自足活得很好,為何他們要踏入我們的文化?

也許以前原住民的人數與文化有關係,為了生存不得不離開原本的文化,背負著必須學習更多文化知識的壓力。這種不對稱的學習,真的造就我們欺壓原住民了嗎?

文化模式與人口承載量

造成必要的出走的主因。根據人口普查統計,至今原住民已經從日治時代的七萬多人暴增到五十多萬人,它們的生活習性支撐這麼多人嗎?

看待偏見

偏見有時也是一種讚美 。即使是你所認為不文明的舉動,不就是正因為做了你做不到的事情?

文化分工

唱歌、表演真的是唯一生存之道?原住民未來若要發展特色,難道唱歌表演就是唯一了嗎?在很多原住民歌手的興起下,就只能朝著同一個方向嗎?

學校教育

窮鄉僻壤的村落,書上這麼多內容壓根沒見過,為何而學?遵守什麼規矩?

補償條例

一個跨世代的心態,但要知道強勢文化下也有弱勢成員,而生存的價值是因為他們的需求而存在,有時給予環境正表示處於文明的鑑賞期。

生活教育

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有人走得出去,也一定會有人走不出去,為了 部落 而走的民族精神?

器具演進

從人工到電動-難道有人畫畫一開始就學電繪嗎?沒什麼大驚小怪的,會電腦打字就不會寫字了嗎?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10

重大體悟

羞恥重要的性質是在行為舉止後對於 自我優越感下降 恐懼 ,個人害怕喪失他人的尊重,思考這些帶來的可能性,也就是羞恥情感!其實活得身分低下、與那些自認不同的人處於相同地位。

學了半學期羞恥,這時才發現那吞噬信心的巨獸- 羞恥 ,不知道何時開始,它就像常駐技能似的,不管睡著還醒著都沒有關閉的跡象,這樣活著像遊戲 BUG 似的存在,那麼地與眾不同。

也許,早在那年發現自我弱點時,就烙上那 奴隸的印記 ,不斷地想要遮掩身分的不同,隨時隨地都要小心祕密被發現,想到個人價值有可能在一夕崩落,羞恥感壟罩整個心頭。其實我就是那身分低下的奴,不斷地遮掩印記,卻試圖想要往那更高層爬去。

既然都爬到這,還不想崩落、還不想被發現,至少還要在某些人中存有價值,帶著罪惡感不斷輪迴,也因此走了自己最不想走的路,但是不這麼做,自我價值就在瞬眼之間消散。

如今,崩落假想也隨之成長,直到那再也無法遮掩自己的脆弱前,假想帶來的恐懼不斷地侵蝕我。

回過頭來

段考檢討

寫點與印象答案比較不同的,總之能想到自己很多是零分面向的作答,無知就是我的本體。

  • 為何 淡定 hold 住 的情感為何在中世紀比較沒有呢?
    中世紀的人必須野蠻,對人的關係不是 朋友就是敵人 ,任何一點猶豫將把自己處於不利地位,為了生存,這些克制自我的情感將成為阻礙。
  • 解釋 內心世界 為何而生?
    隨著文明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當重要,在 人際互動 的親密下,考慮遠程利益,不斷地盤算要做出甚麼樣的決策,才能最適應未來、現在的人際網路,也因此要表現出那衝突、矛盾的思緒都會在內心世界中。
  • 對於中古世紀以及現代教育對於 兒童教育 的方針有何基礎的不同?
    中世紀的兒童教育,兒童就是小大人,什麼都必須知道、什麼都能做,因為它們要趕快成為大人。相對於近代,防止被帶壞、很多不能學、不能知道,不斷地隔離成人的內容。
  • 為什麼機場配置的「紅外線水龍頭」高科技廁所是一個文明化的象徵?
    隔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同時也是在衛生觀念的防病、防疫措施。隔絕彼此已經作為一個文明化的指標。

本周課程

本周圍繞的主題為社會結構與人際關係,不過說是禮儀與社會結構之間交互關係也可,作為階級區隔,人與人之間所需的禮儀也會有所不同。

曾經說到階級流動與禮儀之間的關係,在不同階級下,人的生活型態不同,面對不同的環境就需要不同的禮儀,即使是在相同時空下,對人制宜也是相當重要的!

階級競逐

作為看待一個社會階級流動,正因為流動的存在,也會形成激烈的競逐,而作為競逐的項目也會隨著年代、國情不同而有所變化,從文憑、車款、養生、 … 都能見得。在傳統社會的世襲中,階級也許不太變化,權貴般的生活到了現代,如果把自己家境多有錢拿出來凸顯階級,也許還比不上一個有品味、氣質、風度的平民百姓。

你的強大若無法帶給別人恩惠,充其量就是個異類。

不過從印度婆羅門教、種姓制度看來,用了一個宗教藉口使得人們相信此生所為將決定下個人生的階級,某些手段利益看來,相當高明呢!社會看起來肯定相當安定,各盡其職。如果沒有太離譜的表現,制度當初為了血統純正的說法,就能達到目標。

結構改變

當社會結構改變時,帶動的是許多職業的消失。當然在科技的發展下,也不少職業消失,而這些人去了哪裡?又有甚麼樣的心理狀態改變?

曾想過自己一身技能,在一個事件動盪下一文不值嗎?接著又要何去何從,找到自我價值?

細看武士階級的年代,其實那段日子在早些時間都消失,他們練就一身武藝,卻沒有在年代中獲得需要、找到工作,不管是在西方騎士、東方武士都有相同的處境,即使後來在重要人士旁進行護衛工作,但身分地位上也有所轉變,至少在禮儀上也必須相對於在戰場上那樣的狂野,轉為平靜的心態。

在中國歷史角度看來,從諸侯分權到王權獨大,武力霸權帶來的壟斷、和平,卻也造成武士們再也沒有表現的機會,何處才有戰場讓咱們逞逞威風?每天面對帝王鞠躬盡瘁,哪適合咱們?也因此不少人從國民崇拜的英勇武士落魄到連下一餐都找不到,即便現在沒了戰場,也要秉持著武士精神度日!絕不能讓別人看到自己軟弱的地方!

講到這,講到動物也有此特性,再凶猛的動物即使自己受傷處於弱勢,若展現脆弱的一面,也會受到反撲。

在西方歷史中,最有印象的是具有領土的貴族們,當商人興起,開始擁有大把大把鈔票時,農地生產不及鈔票來得有價值,金錢觀念勝過於階級,貴族們也無法守住自己的農民,最後要倚靠皇宮的保護,最後遺失自己的自由。「 雖然窮,但我們自由。 」這一詞也在某些勵志的文章中見到,金錢的重要性還是看個人操守吧。

投票是什麼?「有錢有勢的人動員沒錢沒勢的人進行大規模支持活動」-老師一語,全堂竊笑。

到了現代,仍然有許多國家存有兩極化,例如 墨西哥 貧民窟,上網搜尋的結果,還真是一線之隔,可謂「 住得近、習相遠 」老師的意思可能不是這樣,在分工體系下,人們從自給自足轉變到相互依賴,開始有了密切交易,同時也帶來緊張氣氛。

達爾文獎:「讓自己愚蠢的基因不再自由地傳播出去」,對人類的演化做出了貢獻。亦有人認為,達爾文獎是用來記錄「那些在演化過程中走得最慢的人們」。

內心世界

在現在的人情交易所中,深思熟慮、自我克制、精確調整情緒成為交易所的基礎籌碼,只要拿著這些籌碼去,多少能搏得人情網路,同時了解人情網路的拓樸關係,有助於思考站於哪個地位進行支持,可謂拓樸學的二分圖、三分圖之類的關係呢!一個人改變關係,可能標染都要更動!

我們將會變成一個縝密分析的生物,就為了站在有利的位置上,不斷地將訊息解析,否則無法立於社會中。必須知道情感用事也無法撼動這個世界,世界道理不依個人意志運作。

作為這一點,如果一個人思考的太多,針對、多角式、深入剖分的思考會不會造成反應速度的延遲?意即聰明到跟笨蛋似的。

國人特有現象,在一般常理下,自己做出脫格行為將會為自己帶來羞恥,對於別人做的,則會身感難堪,但是我們似乎更進化了?會感到憎恨。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9

心得

請閱讀 梁文道:媚俗,並寫出:你覺得台灣媒體中最常出現哪些情感字眼?反映了怎樣的情感專制呢?(100字)

文章中描述有關 激動 動情 兩字的使用,呈現一種媚俗的表現,

媚俗(德語:Kitsch)是一種被視為次等的視覺藝術形式,對現存藝術風格欠缺品味地作複製,又或是對已獲廣泛認同的藝術作毫無價值的模仿。
媚俗這個概念最初所描述的一類藝術作品,是對19世紀在美學上傳達誇張的傷悲和情緒的藝術手法(例如通俗劇)的一種回應,所以,「媚俗藝術」和「傷感藝術」有密切關係。

那篇文章是在 2010 年寫的,至今也有 4 年多的時間,而現今正在選舉當頭,而在經歷食安風暴的那段日子,新聞中最常出現的一詞為 痛批 ,這一詞是由新聞媒體創造出來的,在其他文本中是沒有任何中文字詞解釋。

其實這一詞等同於 回應 ,但是又增添了情感上的強化,呈現一種委屈、於心不忍的回應,有一種 明明對你這麼好,為什麼你居然這麼對我 。儘管當事者並沒有這樣的情感,但仍然是作為為某些族群發聲的言論,亦或是一種包裝罵人的態度。

越來越少見到苛責、辱罵、… 等,一種單方面說明對方不好之處, 痛批 一詞給予發言人背景、地位,讓人覺得他說話必然有其理由、逼不得已說出這樣的話來。

直接地情緒化辱罵的發言,都將用 痛批 來包裝過於單一情緒化不理智的發言,也就是課程講的內容,我們再也無法直視情緒,任何不理智的情緒都必須被美化成另外一種較為平靜的情感。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小考集

好幾題都 0 分,也許只是相性不合。而我也只是寫寫我的回答,沒有什麼標準答案。

Week 1

  1. Brad 小學時的校長做了一件甚麼事情讓 Brad 終身難忘?
    讓 Brad 參加音樂會,在音樂會的最後上台自白疾病的原因與如何面對,受到同學們的認同與理解。

  2. Brad 的父親最後幫學校圖書館建書櫃,還送 Brad 甚麼當作和解的禮物?
    一頂工地安全帽。

  3. Brad 接電話時為什麼總是先說自己養了狗?
    因為妥瑞症引起的聲音有如狗吠一般,先避免對方猜疑發生了什麼。

  4. Brad 說他也有閱讀困難,是怎麼樣的困難?
    無法控制自己的脖子不時擺動,使得無法長時間專注於書本內容。

  5. Brad 對於進入那些公共場合有所顧忌?為什麼?
    圖書館、教會、電影院、音樂會。因為那而的人們必須保持固定的儀態和禮貌。

Week 2

  1. 哪個特質不屬於現代心靈:(1) 顧忌他人觀感 (2) 喜怒形於色 (3) 觀察盤算對方。
    (2) 喜怒形於色。(1)(3) 都有著抑制自我生物本能、顧及他人的模式,(2) 則沒有。

  2. 中世紀餐桌上最不常見的餐具是? (1) 主餐盤 (2) 刀子 (3) 叉子
    (3) 叉子。刀子與主餐盤為餐點必備的工具和器材,而叉子是用來區隔他人食物而存在,當時物質不豐裕的情況下,算是奢侈地存在。

  3. 為什麼 Erasmas 在禮儀書中判斷「用餐時胡吃海塞」是鄉巴佬的行為?
    原本作答為 有如飢餓的野獸,為了區隔人與野獸的差別。 0 分
    行為不得體,沒有顧及他人的觀感,鄉巴佬總是做這些事情。(應該類似於這種回答?)

  4. 人際互動的「文明化」如何有助於科學研究方法的發展?
    原本作答為 文明化的互動反應物質生活與當時文化的流行,是一個直接的證據。 0 分
    人際互動的行為反應社會階級結構,藉此了解結構進行研究。(應該類似於這種回答?)

  5. 越是自命文明的人就越容易對他人的舉止感到「不舒服」為什麼?
    原本作答為 因為認為禮儀與自己相同才算文明,舉止不同的他人只會像野獸。 0 分
    階級高低的差別反應在舉止,因此在對於不同階級的人感到厭惡,也等同於對別人行為感到不舒服。

Week 3

  1. 中世紀貴族用餐最可能出現的菜色是:牛排、無骨鴨胸肉、全羊?
    全羊。當時還沒有食物幕後處理的概念,之後才有避見死相的道德感。

  2. 中世紀禮儀最不可能反映的是:身分階級、個人偏好、家庭背景?
    個人偏好。當時禮儀與階級有關,不會涉及強調個人。

  3. 文藝復興禮儀書最不可能說的是:不可粗俗、注意衛生、迴避不雅?
    原本作答為 衛生是後期科技進步,才用衛生理由取代粗俗的理由。 0 分
    注意衛生。當時講就是顧及別人,從不可粗俗、迴避不雅中可以發現都在顧及別人的觀感。注意衛生是在民主平等後,階級不重要,顧及自己才更有約束力。

  4. 就食物的準備而言,為何西方人覺得中華文化的飲食方式很「文明」?
    因為食物會經過多道手法,讓食用時看不出原貌,並且便於入口。不用吐骨。

  5. 這兩張「最後的晚餐」,哪張場景看起來年代較早?你的理由?
    第二張較早,因為沒有個人的餐具。晚期的餐具才比較普及。

    居然有藝術類型學生答題,根據畫風的不同來判斷年代 … 等,給這專業跪了,不過想必是 0 分

Week 4

  1. 文藝復興時期常常提醒人們「天使無所不在」,目的是什麼?
    在不需要顧及他人的需求時,仍要遵守禮儀的理由。

  2. 禮儀書說,便後從廁所回到社交場合時,不能讓人看出洗過手,為什麼?
    會讓場合的人因濕淋淋的手而想起廁所的那些汙穢。(備註:早期甚至希望不洗手。)

  3. 台北捷運地上劃的排隊等候線,其實不是 高度文明 的標誌,為什麼?
    因為需要外物的約束,如何不需要線就能遵守,表示規則內化,那是更文明。

  4. 為何用禮儀書來提升自己氣質的人,反而暴露自己階級地位不高?
    原本作答為 禮儀書的存在是在階級流動的幫手,教導低階級融入上層階級。 0 分
    教導階級高的社為人士的行為模式,正因為需要學習,才表示自己不處於上層階級。

  5. 就 Elias 而言,為什麼社會越文明,其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差距就越大?
    成人的禮儀要求越高,兒童在短時間內無法對百年禮儀融會貫通,而這只是相對差距。

Week 5

  1. 在課程 ppt 中,老師用多重比基尼泳裝的貓咪來嘲諷什麼?
    原本作答為 沒有必要這麼遮遮掩掩,一個母親的象徵竟被當作情色。 0 分
    過度地遮掩身體、過度道德化的結果。

  2. 以下何者 不是 社會歷史發展的結果?(1) 哈欠 (2) 洗手 (3) 掩鼻 (4) 遮體。為什麼?
    打哈欠一直都是生物自然反應。其餘皆為後天環境影響而做的事情。但是打哈欠用手遮住也算是後天教育而成。

  3. 為什麼當前的清涼穿著其是 不是 世風日下,而是文明化成功的象徵。

    世風日下:社會的風俗習慣日漸澆薄,每況愈下。(答題時根本不知道這個詞什麼意思。)

    原本作答為 因為向別人暴露身體原本是羞恥的事,面對自己身體不怕外人注目,是心靈上的昇華,外表遮掩不是限制。 0 分 (生物本能不就是要遮掩自我弱點嗎?)
    因為環境影響,代表治安好,不會有鹹豬手的人出現,因此才敢做出清涼穿著。

  4. 「人生:就是成人的生活」這個信念對於中世紀的兒童教育有何引響?
    原本作答為 讓兒童失去原本應有的童年,更早步入成人階段,沒有純真無潔的思想,都被羞恥的教育而想太多什麼不能做的事情。 0 分
    很多事情不能去做、不能去想。因此很多事情也不知道後果的嚴重性。

  5. 文明的 硬體技術 可以使得羞恥情感固定下來,請舉一個例子說明。

    那時卡在硬體設備與軟體技術,兩個弄在一起時,一直想不到那是什麼鬼,於是在被迫交卷前亂填答案。結果只是單純講硬體設備。

    廁所。利用大量的裝飾、氣氛,來隔絕與生物的排泄行為的聯想。

結語

被助教寫了 沒掌握本課程關鍵重點 沒有吸收 。我不否認,好幾堂課還在想算法分析。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6

公私領域的分裂,在不同的場合下,擁有的心理、情緒反應會有所不同。在某些場合 渴望愉悅 是必要的行為,抑制住反而有失禮儀。相反地, 否認愉悅 也是有場合是必須的。例如在家裡與在社交場所,在家裡可以因為有家人關係,表現得自然不過,如果什麼都抑制住,反而稱不上家人相處。而在社交場所,即使討厭一個人,也不能在臉上表現出來。

比中指 辱罵別人其實是很文明的舉止,因為並沒有實施暴力行為,是一種克制自我的行為。然而,比中指仍然稱不上是好的禮儀,但已經進步很多。

裸體代表的就是 自然 本相 ,查看其背後的涵義,這在很多理論上作為依據-抗議的主旨。 求自然 求真相

關於小組報告的大綱如下:

  • 為什麼主題有關文明化?
  • 看時間軸中,行為是怎麼形成的?
  • 約束人們做了哪些事情,思考了那些事情。
  • 約束-身分-環境,三者彼此之間的相互關係。
  • 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又有什麼差別?是甚麼原因造成的?

特別注意報告要點:

  • 請說大家沒想過的,觀眾都等著你給的 surprise

本周報告

無處不在的文明教育(家庭、學校、公共空間與媒體)

家庭

談什麼?不談什麼?

首先是性教育、生與死,小時候不談這些,但隨著長大成人就會依依序序跟家裡長輩們談談,關於性、生後事 … 等一些比較嚴肅的話題。

看不看 A 片?寫不寫遺書?A 片的命名如何文明化?

PTT A片取什麼名字最安全?
大陸尋奇、舌尖上的日本、微積分、幫爸爸抓的、流體力學、日文初級音聽檢定 … 等

最後老師特別贊助:取名為 文明的進程

學校

環保意識的培養?

其實我認為學校文明教育從蔣公那時開始到現在就很有不同,學三民主義的課程到現在九年一貫課程,中間經歷了相當多的轉變。老一輩的人三民主義的日子,學著書上的精神,造就他們的價值觀。而我們學習到的只有宏觀歷史,而少了點歷史仇視,沒有嚮往開國元老,敬重政治人物的努力。

小學從品德教育開始,在國中之後便不怎麼有時間上這些,原本有 上,變成用條例規範,逐漸地,我們可以開始閱讀 規則 並且知道要遵守。

公共空間與媒體

媒體很有趣,從小看到大,可以說是一個群體訓練場,看著畫面猜著下面給的標題是否符合,已經快要變成一場遊戲,只要八九不離十,就有十足把握出門跟別人談談這些。在一個單向的管道中,從媒體為何而來?人們疏離開始說起,又或者不想跟別人談這個主題,需要一個媒介替你轉達!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5

文明化的過程,有可能整個記憶封鎖在過去的盒子中。

前言

本周上課講述的內容為 痰盂 ,在 18 世紀時,這盆子可說是相當受到歡迎,當我們發現吐痰這事衛生上有所疑慮,找了一個盆子還裝,就跟尿壺類似。但是問別人痰盂是何物時,大概也沒幾個人見過。

為什麼經過了 2 個世紀,痰盂就不見了,應該說是不被需要, 吐痰 這件事從正常行為,到不需要吐痰,當然還是有人或在某個狀態下會吐痰 (生病),由於環境的改善,尤其是空氣汙染的關係,痰並沒有必要性。

談吐痰行為

早期到處可見吐痰,可說是隨地大小便的程度,吐痰在地上踏踏輾輾即可,中間開始注意到衛生,不管東方西方都曾出現過 痰盂 ,甚至在大大小小的照片中還一起入鏡呢,外觀上與一般花盆無異,只是裡面裝的東西不同罷了。

後來開始用法規、法款來制止人們隨地吐痰,從不吐在室內開始,也許允許往外吐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但是在過度時期也算個進步,至少人們還知道吐痰這個行為需要被約束。到了二十世紀仍然會有使用罰款的方式來告誡人們,那為什麼現在根本沒有看過這些警告標語呢?「 請不要隨地吐痰

他制到自制:外部或他人而遵守戒律 → 內化到自我強制

談約束禮儀

任何一個爛事,找一個 powerful 的理由,也能昇華!

在一個民主平等的社會中,才能用衛生健康的理由來約束人們。如果在那種貧富不均,又有階級高低之分的社會,物質分配不均,光是活著就有困擾,遵守禮儀這件事情何止奢侈可說。

如果看看在傳統菜市場買賣的人,用呼喊的方式叫賣,那樣的行為舉止,在有限的資源下,你還說什麼禮儀嗎,能賣出去就好,下次還要搶攤位賣呢。

社會組織的方式將會影響心理生活的可塑性,根據國情不同、情操與行為的主旨不同,心理上要適應新的規則模式,反應上也會有所不同。基於什麼樣的條件,接受某些事情的難易度不同。 (文理組織差,相互學習對方領域的可塑性也會有差別)

談我們

美當我們成長,越來越會覺得小孩子很吵,那我們還能這麼吵嗎?兇不起來的人類?越來越退化了嗎?接受禮儀的約束,在何種環境下,才能拿回被約束的習慣。

「當我們不只遵守禮儀,也會開始要求別人遵守禮儀」這必須看看台灣最強的人肉搜索,不外乎一個人做錯事情,馬上就會被人肉出來,必且大眾強力苛責這個人的行為,可見我們多麼要求別人遵守禮儀。在某些條件下,例如家裡、年紀之差,容忍不禮貌的程度也會不同。

幾件趣事

結合民族自尊心推動宣傳,當我們厭惡、崇尚其他民族時,它們活生生的例子就會是很好的宣傳,例如:西方人多麼高雅、韓國人常在體育賽事作弊 … 等,約束力相當好。

在早期哪有什麼裸體抗議,大家都是赤裸裸地睡覺、洗澡,不赤裸睡覺必有身體上的缺陷,不想引人猜疑,那時都是安妥妥地赤裸。而現在卻不同,赤裸居然可以拿來做為抗議手段,用一個羞恥力來擊倒敵人!

在人來人往的地方生活,就會不由自主地意識到他人的存在,任何行為不管是否被他人看見,都會論及自己是否會 貶值 的行為,做了某件事情,我是否就貶值了呢?因此焦慮心情在城市中也常在人們身上發現。

成人與小孩的衝突有時只是世代的價值衝突,而非禮儀上的學習多寡,當沒有過去世代的記憶,沒有那些曾經被拋下的某些行為經驗,不知道不做的原因,為何不做?

為什麼常有人不碰別人用過的東西?人際關係的 獨立 疏離 ,總覺得人越來越不是人了,說是昆蟲也不為過,之後就各自獨立生存,最終進化呢。

沒有一個時代的狀態可以做為 絕對化標準

少在那邊自己為是,可以說自己不夠好,但是絕不能批評別人太差,看到別人用你不曾使用的行為模式活著,才是訝異敬佩的地方-「 原來還可以這麼活著!

用範例教育成人該做、不該做的事情,也就是說什麼都能說,何必忌諱任何一個汙穢的事情。

越要說明一個真理,請拋開羞恥心去描述它吧。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4

每次小考禮貌與羞恥相關的考題,看來這門通識相當難過呢。

文明相對性

文明化是具有相對性的,根據不同時間,原本認為好的文明舉止也有可能被汰換掉,而不好的舉止也有可能再下一個世代中被重用。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以我們亞洲社會來講,一個溫文儒雅、拘謹的人才算文明,而在過去可能認為瀟灑自在、豪放不羈才算是一個文明俠士。在這一個過程中,文明舉止居然變得不文明,是個相當有趣的現象。

看看那電影中的英雄,有多少文明人呢?個個不守規矩,個個都有反抗意識。還做英雄?還是做文明人?

文明阻隔

文明舉止阻隔了什麼?身為一個生物的 自然功能 (Elias 書中特地不寫 屎尿屁 ),現代人眼中講出 屎尿屁 三字的羞恥程度居然沒有比過去還要高,Elias 的年代講出這幾個字想必都羞愧不如。

進食 可以忍耐、延後,但是屎尿屁三者卻是相當難抑制。人都不人,這正常功能卻要被約束,抑制反而會傷了身體,為了禮儀而傷了自己,在現代則盡可能以 健康為由 ,走向與禮儀相反的舉止,盡可能轉換這一過程。

論廁所

廁所越來越不像廁所,越來越隱密,越隱密就越受歡迎,相反的卻也越來越不環保,為了在空氣流通不好的地方保持流通,消耗更多電力來維護。

當人們越常在外活動,公廁的存在就很重要,因此用公廁的普遍性呈現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

在鄉下的農業社會中,鄉民們還會替你準備公廁呢,「 你的屎尿就是黃金肥料 」 化學肥料沒有普及到那邊時,屎尿可能比黃金更珍貴,因此處處可見這種由農民建起的公廁,而有誤解成中國為 “禮儀之邦”,人的屎尿不會隨處可見,反觀歐洲在下水道還沒有技術支持前,人的屎尿在街道上到處都是,相較中國反而文明了!

規範手法

  • 外顯禮貌
  • 內在羞恥

其中羞恥心為最重要的手法,尤其是當沒有別人眼光時,仍然要遵守禮儀就是相當需要羞恥心的。

「小天使會在一旁看著,如果不想讓天使討厭你,請隨時注意禮節。」而在現在監視器取代了小天使,想要在沒人的地方裸體,看來還是得注意點呢!

已經從顧及他人觀感到愛護自己健康,愛護自己更具有說服力,潔身自愛成為新的主流,人際之間的階層關係沒有說服力,誰能抵擋健康這一個理由呢!

什麼時候會拋棄自己的文化舉動呢?向低等人示友好厚愛時,做出一樣羞恥的事情,反而會更加地容易親近,但是相反地會更鞏固之間的階層關係 (因為認同彼此階級的差別)。

論餐桌夾菜

  • 階層社會:以示照顧、關愛
  • 平等社會:侵犯主權

被傷害的孩子

禮儀演進消耗百年,而孩子卻要在數年之內完成禮儀和羞恥的學習,這麼巨量的訊息藉由不同管道了解,每當我們認為小孩相當不禮貌時,同時也表示我們對於禮儀的要求又更高。

結語

如果在沒人的地方,做出平常人不會做的事情,就真的羞恥了嗎?為什麼沒有傷害別人,卻也必須冠上妨害風化、風俗的罪名。為了防止無知的效仿效應,難道這一點趣味都要遏止?

禮儀教給我們到底是什麼?更加鞏固自己的地位嗎?區分彼此身分的第一印象嗎?我們遵守禮儀失去了真正生物的本能,就如捷運殺人案,反抗本能消散,我們是怎麼失去暴力的。

作業

請觀看影片 2 cellos “Thunderstruck”,並從文明化的觀點分析(100字)

大人們固定成形的價值觀,相較於小孩更難以改變,只要一更動部分可能就會替換掉一大部分觀念,年輕人講出來的點子的基準不同,彼此之間的溝通性好、衝突少。才會造就影片中受到小孩喜歡、大人們卻難以接受的情況。

Read More +

[通識] 文明的進程 Week 3

上週因為上課在想題目,花了一大段時間在挑戰不可能的任務,最後宣告無法在指定要求下的時間內完成。

首先,講到十五世紀到文藝復興這段時間,歐洲開始興起的禮儀運動,儘管當時的跟現代禮儀差距是巨大的,那時人們認為的禮貌到了現代說不定還會被當作詬病。

禮貌運動從何來?為什麼突然會有禮貌之分?要求別人也要有禮貌,為了看起來合適、舒服?什麼是 羞恥 嬌貴 ?對於沒有在自然界存有的情感,人類為什麼卻擁有?

這些都源自於 階級 的出現,為了凸顯同種之間的高低之分,階級是很重要的,以人類而言,同種之間差別不太能從外表體現,就以行為舉止來作為第一印象。為什麼一開始不說外表呢?在物質還沒有這麼豐裕之前,其實貴族和平民之間差別並不大,所以追溯歷史,一開始比較注重行為舉止,往後才在物質豐饒的社會中,開始利用光鮮亮麗的裝飾品來凸顯階層。

階級仇視,每當越強調階級之差時,人民對於仇視的怨念增強,不外乎看看我們的 PTT 鄉民們,好吧,也許不是,那島民呢?

從刀槍物質上的強大區分階級,隨後已經變成了無形的距離之差反應階級,看著那騎士精神的消散,就能明白人們不再以武力來講自己有多偉大、崇高。

「我比你高貴,但不是單純的外在,而是你那難以進化的心靈。」

現代如何區分過去?我們開始追求極簡化的結構、嚴謹的環境以及情感上所呈現的一種寧靜安穩的姿態,講著講著,有點類似難以動搖的心靈,受任何波折都不容易易怒。說來笑話,這有點 面癱 了,都要變成非生物的巨石,也許擺脫生物本能變成大自然的一部分,才是真正的高貴吧!

為什麼宗教會興盛?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有普及教育的出現,信不信教沒有特別的意義,但為什麼還有人信?就是看著原先那些信教的人們,看起來比較崇高、端莊,加入宗教就能與它們站在相同的地位,向宗教最高的神悔過自己的罪孽,不斷地心靈規訓,就能煥然一新?

加入咱們宗教,就能升一級哦!你就會有所不同!

把持不住的孩子們都去了,人活著就耐不住寂寞、離群,「照著人多的地方走,肯定不會有問題的!」某方面的確是這樣,這沒有什麼對錯,「我思故我在」你曾是否講過做點不同的?還是一本死嗑?

禮儀書是什麼?告訴你「 如何去做 」出這種書的人自己不去做嗎?又是哪種人出了這種書?社會階層流動時,人們有機會往上爬,才會去夢、才有動力,禮儀書正是隨著洪流而出,學習與分享,只有下階層的人們才懂得那些事。

那上面的人要怎麼穩固自己的勢力呢?把原本區分階級的方式變得更加複雜,倒不如說奇特、古怪,努力地推層出新,就是為了要防止自我的存在貶值。

聽著老師說的這些,看來我要去悔過。

Read More +